重慶全力構建快旅慢游交通體系
時間:2018年05月28日 來源:重慶市交通委員會 瀏覽:3376次
重慶正加快構筑“米”字型高鐵網,帶動全域旅游邁進“高鐵時代”。圖為石柱下路鎮,動車在渝利鐵路飛馳。通訊員 林登周 攝 要堅持以交通暢達為基石,打通“主動脈”,暢通“最末梢”,助推“慢行游”,全力構建“快旅慢游”交通體系。 旅游,顧名思義,先“旅”后“游”。 在重慶“行千里·致廣大”,基礎在于建好“四通八達、內暢外聯”的交通網絡體系,讓游客進得快、游得慢、玩得好。 近日,在重慶市旅游發展大會上,重慶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交通問題,提出要加快完善“快旅慢游”服務體系,重點解決景區連接線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,實現“城景通”“景景通”,讓“近者悅,遠者來”。 目前,重慶市已全面啟動“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升級版”計劃,以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圍繞重慶市交通建設“三年行動計劃”,以需求為導向,完善旅游交通網絡設施,提升旅游交通服務品質,打造“山水之城”交通旅游體系。 到2020年,重慶市將基本形成“快進慢游”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,建成區域性旅游交通綜合樞紐,建成50個以上有特色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示范區,進而加速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建成。 打通“主動脈”,讓八方游客“進得快” 打造重慶旅游業發展升級版,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,“大都市、大三峽、大武陵”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是重要支撐點。 “目前,我市已基本形成鐵空水公立體交通體系,但對標高品質旅游的需要,仍然存在兩大‘短板’?!笔新冒l委副主任秦定波稱。 其一,“主動脈”不通,聯通國內外的支線機場和省域間的高鐵建設滯后,普通列車和高速公路很難滿足游客出行需求;其二,“內循環”不暢,“旅游大環線”尚未形成,鄉村旅游“欠賬”較多,不少聯通景區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沒有打通,亟需建設的“景景通”“城景通”旅游交通總里程達4970公里。其中,“大三峽、大武陵”表現尤為明顯。 “風景再好,可進入性不強,游客也會‘想說愛你不容易’。要解決交通‘卡脖子’問題,首要任務是讓游客實現‘快旅’,即完善航空、高鐵、高速公路、軌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網絡,讓八方游客‘進得快’?!鼻囟úㄕf,目前,重慶市已全面啟動交通建設“三年行動計劃”,并將其作為各項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 航空方面,充分發揮江北國際機場樞紐作用,增開加密國際國內旅游航線;加快旅游支線機場建設,提檔升級萬州、黔江機場客運能力,推進仙女山機場、巫山機場及各區縣通用機場建設。其中,巫山機場預計今年10月建成跑道并進行校驗飛行,將開通到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主要城市的航線。開創重慶市空中“快旅”新局面。 水運方面,加快主城郵輪母港、兩江四岸旅游碼頭規劃建設,優化沿江港口功能布局;加快長江、嘉陵江、烏江“一干兩支”沿江旅游碼頭及配套設施建設,彰顯“江城”旅游特色,提升黃金水道旅游效益。 鐵路方面,積極爭取國家支持,加快建設東向、南向和北向高鐵,構筑“米”字型高鐵網,帶動全域旅游邁進“高鐵時代”。根據規劃,未來三年,重慶市將按照全線時速350公里標準,開工建設渝湘、渝昆、渝西、蘭渝、成渝中線和渝漢等6條高鐵、1400公里,同步開工建設重慶東站等鐵路樞紐。到2020年,全市高鐵在建規模達到1579公里。 公路方面,大力推進環線建設,建成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網,加速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集聚擴散。今年,重慶市將建成江津至習水、涪陵梓里至白濤等2個項目,新增通車里程82公里、出口通道1個;加快推進南川至兩江新區等10個續建項目793公里建設;開工建設巫溪至鎮坪、合川至璧山至江津、渝遂擴能等8個項目300公里。 暢通“最末梢”,疏通旅游“毛細血管” 游客“進得快”,若“毛細血管”不暢,也只能望“游”興嘆。 “只有實現大都市與大三峽、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和市、區、鄉、村四級旅游目的地之間,城區與景區之間、景區與景區之間的旅游交通無縫對接,才能更好釋放陸上縱深腹地旅游紅利?!鼻囟úū硎?。 為此,重慶市全面提升連接A級以上景區干線公路等級,加速推進快速通道建設,多開客運專線,實現高效“城景通”;強化旅游重點交通樞紐站點配套,開通跨行政區域、跨旅游景區的觀光巴士,將“珍珠串成項鏈”,實現“景景通”;以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為契機,硬化和拓寬鄉村旅游道路,疏通鄉村旅游的“毛細血管”,讓鄉村美景不再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。 在普通干線公路上,今年全市計劃實施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改造3400公里,使國道二級及以上、省道三級及以上比例分別達到82%、58%。 在“四好農村路”上,目前,重慶市已制定完善《重慶市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管理辦法》,全面落實“縣道縣管、鄉村道路鄉村管、路站同管”的管理體制,健全縣、鄉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。同時,積極完善“四好農村路”養護資金投入渠道,平穩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,提升農村行政村通客運率。今年,全市計劃實施通組公路建設2萬公里,新增4000個村民小組通達、8000個村民小組通暢,使全市村民小組通達率、通暢率分別達到91%、61%。 三峽游可謂“處處是風景、山山有文化”,近年來水上郵輪游搞得有聲有色,但腹地縱深游卻“不溫不火”。交通是最大掣肘。以巫溪為例,目前重慶主城自駕到巫溪,至少需要五個小時,車程比重慶主城到成都、貴陽還遠,縣與縣之間的旅游環線公路也不健全,“城景通”“景景通”都需提檔升級。 “目前,我們的重慶‘屋脊’陰條嶺、云中花海紅池壩、世界奇觀夏冰洞、仍可聽見‘兩岸猿聲啼不住’的妙峽,及‘巫文化’‘鹽文化’發祥地等優質旅游資源,都還‘待字閨中’?!蔽紫h旅游局副局長王本燕稱,在重慶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下,隨著交通網絡的構建,她堅信一個“有故事可說、有美景可看、有項目可玩”的壯美三峽,未來可期。 推進“慢行游”,提供“駐足賞美景” 解決了景區進入性問題,讓游客“慢下來”“留得住”是現代旅游業中又一個課題。 “讓游客‘慢下來’‘留得住’,一方面要靠目的地吸引力,另一方面靠‘慢行游’配套?!鼻囟úū硎?。 當前,慢行交通和慢城生活,正逐漸成為建設宜居宜游城市的重要元素。打造慢行系統,公交、騎行、步道是著力點。公交方面,需大力發展旅游穿梭巴士、特需公交、定制公交等,全面構建旅游“公交都市”;騎行方面,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騎行道路建設,讓游客既能體驗騎行樂趣,又能欣賞沿途美景;步道方面,要改造坡陡路窄的“羊腸小道”,開辟觀光與安全兼顧的登山步道,為游客提供“駐足賞美景”“邁步登險峰”的舒心體驗。 同時,開發交旅融合創新產品,打造公路自駕游、房車旅游精品交通線路,以“三環十二射多連線”為龍頭打造高速旅游經濟帶;大力發展環湖、環江、環峽、環島、環域、游船游艇等水上旅游產品,推動山水之城“兩江四岸”旅游提檔升級。 因地制宜打造旅游風景道,以旅游景區、旅游度假區、旅游小鎮、旅游村寨等為節點,強化通景干線公路和景區環線公路沿線的環境整治美化,實現鄉村風景與道路景觀的深度融合,推進普通公路服務設施從單一交通功能向交通、生態、游憩、觀光等復合功能轉變。 發展租賃服務。支持在城鄉節點和交通樞紐合理規劃布局汽車租賃點,推動實現一地租車、異地還車;以機場、火車站、公路客運樞紐等綜合交通樞紐和旅游集散中心為重點,推進交通樞紐“運游一體化”建設;鼓勵和規范共享汽車、共享電車、共享單車等“互聯網+旅游交通”的旅游交通出行方式等。 到2020年,基本形成“快進慢游”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,基本形成結構合理、功能完善、特色突出、服務優良的旅游交通運輸體系,建成50個以上有重慶特色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示范區,建成區域性旅游交通綜合樞紐,助力我市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設。(來源:重慶日報
記者 韓毅 陳薪穎)